非营利性医院、国家医疗保险定点单位-骨肿瘤治疗专业基地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诊疗方法
骨肉瘤诊疗流程
发布:2013-05-04     [返回列表]
点击咨询专家

一、 定义
骨肉瘤,又称成骨肉瘤,是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,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,虽然在肿瘤中也可以见到纤维或软骨组织,或两种都有,但只要见到肉瘤基质细胞直接产生的骨样组织,其肿瘤的性质则为骨肉瘤。

二、 骨肉瘤诊断规范
(一)诊断依据
1.危险因素
(1)骨肉瘤发病高峰年龄为15-25岁,男女比例1.5:1。
(2)环境污染、生活习惯和饮食等没有明显的相关性。
(3)创伤不能引起骨肉瘤,但有的患者是因为创伤而发现了骨肉瘤。
(4)身材高大的人群比身材矮小的人群骨肉瘤的发病率高,可能与青春期增长速度过快有关。
(5)中年后发生骨肉瘤与畸形性骨炎(Paget病)有关,放射性损伤可能继发骨肉瘤,纤维结构不良可能恶变为骨肉瘤。
(6)Li-Fraumeni综合征(遗传性p53基因突变)和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(RB基因突变)易继发骨肉瘤
2.症状
症状基本上持续超过几周或几个月。骨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疼痛和肿块。疼痛可放射至临近关节,初期疼痛多为间断性隐痛,随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,多发展为持续性疼痛,休息、制动或者一般止痛药无法缓解。
3.体征
体格检查可能发现局限肿块,有压痛。运动受限,局部发热和毛细血管扩张及听诊上的血管杂音。在病情进展期,常见到局部炎症表现和静脉曲张。病理性骨折发生在5-10%的病人中,多见于以溶骨性病变为主的骨肉瘤。肿瘤突然的增大要怀疑继发的改变,如囊内出血。骨骺虽是骨肉瘤进入骺端的屏障,但极少数病例中,肿瘤侵及或穿透骨骺,出现关节积液,有些病例可经骨骺穿入关节。肿瘤晚期可有局部淋巴结肿大,一般为吸收所致的淋巴结炎,个别见于淋巴结转移或受侵。早期一般状态较好,消瘦、精神萎靡及贫血常在出现肺转移以后发生。
4.辅助检查
(1)血液检查
血浆碱性磷酸酶(AKP)和乳酸脱氢酶(LDH)中度至大幅度的升高,大多数病例可以观察到AKP的升高,且与肿瘤细胞的成骨活动有关,但是肿瘤组织中AKP水平和血浆中AKP水平没有确切的数量关系。较AKP的诊断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该指标对于预后的意义,如果手术完整的切除了肿瘤,AKP可以下降至正常水平;如果术后该指标没有下降到正常水平,或仍处于较高水平则多提示存在肿瘤转移或肿瘤有残留。
(2)影像学检查
①X线检查:大多数病例X线表现为成骨及溶骨的混合性骨破坏。当肿瘤穿破皮质,侵入到软组织内形成最具特征的骨膜反应,如垂直于骨膜呈放射样平行排列的针状骨膜反应,即怒发冲冠征,或排列成由骨膜上一点向外放射,即日光放射征;或Codman三角,是骨膜被肿瘤反复顶起,骨膜反应性成骨,骨膜中断形成。
②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:CT(平扫加增强扫描)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骨的病变范围,软组织侵袭情况及肿瘤与主要血管的关系,是外科手术界限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。胸部CT检查可早期发现是否存在肺转移和其它明显的肺部病变。
③ MRI:在观察骨肉瘤软组织侵袭范围方面,起到积极的作用,还是显示髓腔内浸润范围的最好方法。在保肢手术中,对瘤骨扩大切除长度定位有关键的指导作用。
④骨扫描:骨肉瘤在同位素骨扫描上表现为放射性浓聚,浓聚范围往往大于实际病变。在骨肉瘤的定性或定位诊断方面,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。对肿瘤有无其它骨的转移,是否存在多发病变以及有无跳跃灶的判断很有帮助。
⑤血管造影:可以了解肿瘤的血管丰富程度,判断肿瘤的血管来源,化疗前后血管造影的对比可以作为评价化疗效果的重要指标。还可发现血管是否被肿瘤推压移位或被肿瘤包绕,为判断切除肿瘤时是否需要切除血管并做修复的准备。
(3)组织学诊断
穿刺或切开活检,组织病理学是骨肉瘤的确诊依据。在治疗开始前,应获得病理学诊断。应加强病理科医生相关培训,诊断有困难需要行临床、影像和病理三结合联合会诊确认。
显微镜下,成骨肉瘤的组织学特征是由恶性梭形细胞产生的骨样基质,梭形细胞需紧邻骨样基质,正常的成骨细胞排列在骨样基质周围。肿瘤组织细胞多种多样,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,细胞体积较大,核深染,核浆比例增加,核分裂,特点是肿瘤细胞的异型性。病理学诊断的关键有赖于肿瘤基质细胞产生的骨样基质(嗜酸性透明物质)的存在。
(二)诊断
骨肉瘤的诊断依靠病史、症状、体征、实验室和影像学等临床资料基本可以得以确立。骨肉瘤的确诊依据是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,诊断有困难,应行临床、影响和病理三结合来确定。
(三)骨肉瘤的分类和分期
1.骨肉瘤的分类:参照WHO 2002年骨肿瘤分类(见附录A)。
2.骨肉瘤的分期:骨肉瘤的外科分期诊断标准参照骨和软组织恶性肿瘤的1980年Enneking分期(见附录B),实际也是根据GTM进行分期。I期是低度恶性肿瘤,II期是高度恶性肿瘤,I、II期肿瘤在根据解剖间室分为间室内(A)和间室外(B),发生转移的病例都属于III期。
(四)鉴别诊断
1.慢性骨髓炎:慢性骨髓炎发病隐匿,病人主诉为轻至中度骨痛,无全身症状,很少有功能障碍。实验室检查很少有阳性发现,大部分病人血沉轻度增快,血培养很少阳性。X线表现为干骺端髓腔内斑片状、虫蚀样骨破坏和层状葱皮样的骨膜反应。骨髓炎的骨破坏同时有骨质增生,骨破坏与修复性、反应性增生同时存在。当骨破坏广泛后则多有死骨出现,死骨是诊断骨髓炎的特殊征象。骨髓炎的破坏有想骨骺蔓延的倾向。骨髓炎的病程进展后软组织肿胀可逐渐消退,无软组织包块出现。活检有助于诊断。
2.尤文肉瘤:尤文肉瘤是儿童第二位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,常发生于长骨和骨盆,经常侵犯骨干。骨膜反应可呈葱皮样改变,但增生的骨膜中多可见到不规则的骨破坏,临近软组织也往往有瘤组织侵入,CT和MRI可清楚显示。临床上多疼痛剧烈,伴有发热、白细胞轻度升高。
3.骨巨细胞瘤:骨巨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-40岁,常见于长骨骨端,偏心的圆形或椭圆形溶骨性破坏,逐渐向四周膨胀性发展,但以横向发展更明显。肿瘤膨胀改变明显后受侵骨皮质变薄,骨外膜在皮质外有新生骨形成,形成薄的骨包壳。包壳可呈分叶状、多房状,则X线平片表现为多房样,包绕溶骨性破坏密度减低区,其内不见钙化或骨化致密影。
4.疲劳骨折:疲劳骨折多见于新兵和各种运动员,发病部位以跖趾骨多见,其次为胫骨。主要表现为局部隐痛或钝痛,负重行走后加重,休息后好转。查体见局部牙痛,有时有局部软组织肿胀,少数病人可触及硬块。X线表现为局限性大量平行骨膜反应、骨痂及大量骨髓内生骨痂,MRI可发现骨折缝。 
鉴别诊断主要通过病史、影像学和组织病理检查。

三、 骨肉瘤的治疗规范说明
(一)治疗原则
骨肉瘤的治疗以大剂量个体化新辅助化疗和手术为主。目前,在新辅助化疗和正确的手术方案的基础上,5年无瘤生存率为50%-70%。手术的方案应根据术前化疗的效果及肿瘤的外科分期而定。此外,还要参考病人、家庭的意愿,病人的年龄、心理状态,肿瘤的部位、大小,软组织、神经血管束的情况,可预见的术后功能等。有计划地、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,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、控制肿瘤,提高治愈率,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。
(二)术前化疗
II、III期骨肉瘤的化疗应该在骨肿瘤专科进行,并由具有足够经验的骨肿瘤专家或在其指导下施行。化疗的疗效评价参照临床、影像和术后Huvos化疗坏死率分级(见附录C)。
推荐药物:阿霉素、顺铂、大剂量甲氨蝶呤和异环磷酰胺。
给药方式:序贯用药和联合用药,静脉或动静脉联合给药(甲氨蝶呤和异环磷酰胺不适合动脉给药)。
  用药时间:1-2周期,1-2个月。
(三)手术治疗
1.手术治疗原则
手术切除是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,分为保肢手术和截肢手术,现在90%以上的肢体骨肉瘤患者可成功保肢。在保肢成为肢体肿瘤外科治疗的主流的今天,患者的生存率并未下降,局部复发率为5-10%,与截肢治疗的生存率,局部复发率相同。骨肉瘤广泛性切除术为在肿瘤周围正常肌肉和软组织内切除,截骨在MRI确定的髓腔内肿瘤侵犯范围上3-5cm,肿瘤切除各外科边界均为阴性。
2.保肢手术的适应症
(1)四肢和部分中轴骨的肿瘤,软组织内的侵犯中等程度。
(2)主要神经血管束未被侵犯,肿瘤能获得最佳边界切除。
(3)无转移病灶或转移灶可以治愈。
(4)病人一般情况良好,无感染征象,能积极配合治疗。
3.保肢手术的禁忌症
瘤体巨大、分化极差、软组织条件不好的复发瘤,或者肿瘤周围的主要神经血管受到肿瘤的侵犯以截肢为宜。
4.保肢手术的重建方法
保肢手术的重建方法包括瘤骨骨壳灭活再植术、异体骨半关节移植术、人工假体置换术(最常用)和关节融合术等。
5.保肢术后肢体功能评价
参照1993年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(MSTS评分)(附录D)。该功能评分系统是基于分析疼痛、功能活动及心理接受程度等全身因素及分析上肢(手的位置,手部活动及抬举能力)或下肢(是否需要外部支持,行走能力和步态)的局部因素而建立的。这六种因素的每一种分为0,1,2,3,4,5六个级别。
(四)术后化疗
1.药物选择
术前化疗敏感:维持术前化疗药物种类和剂量强度。
术前化疗不敏感:加大剂量强度或加用二线药物,如紫杉醇、VP-16、VEGF拮抗剂等。
2.给药方式
序贯用药和联合用药
3.用药时间
5-6个月(4-5周期),保证化疗剂量强度
(五)骨肉瘤肺转移的治疗
肺转移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,早期治疗,应行改变化疗方案,增大药物剂量或尝试新的药物,并积极手术切除肺转移灶。
(六)放射治疗
目前已不属于原发骨肉瘤的常规治疗之一。由于单纯保肢手术的局部复发率较低,缺乏使用辅助放疗的适应症。成骨肉瘤放疗所需的有效剂量很高,约6000cGY,虽然7000-8000cGY的剂量效果更好,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也大。在联用高剂量放疗和化疗,仍可以发现存活的肿瘤组织,因此,放疗不能单独作为大多数骨肉瘤的首要选择。在某些特殊的病变区,如头面部或脊柱,或保肢术后复发,患者拒绝截肢或无法再次手术的部位,仅作为局部姑息治疗的一种方法。

四、 随访
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都应进行随访。目标包括:监测骨肉瘤复发、肺或其他部位转移,指导保肢术后肢体功能锻炼、评估全身状态、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等。
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一次,2-5年内每6月监测一次,5-10年内每年监测一次。监测应包括体检,局部X线,胸部CT,全身骨扫描等。每次随诊时都应进行病情评估和功能评分。复发患者应该再次进行化疗;广泛切除或截肢;无法手术者可考虑局部姑息放疗。

科室简介
更多
辽宁省人民医院骨肿瘤科
  辽宁省人民医院于2002年3月正式成立,是东北地区较早成立的以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、骨转移瘤和类肿瘤性疾病为主的特色专...
  • QQ
  • QQ
  • QQ

网站首页 | 医院简介 | 放射粒子 | 专家简介 | 疾病常识 | 典型病例 | 诊疗方法 | 联系我们
咨询电话:024-24016831 024-24016811 门诊位置:辽宁省人民医院 门诊外科综合楼3楼骨与软组织肿瘤诊室 病房位置:辽宁省人民医院 门诊外科综合楼11楼骨肿瘤科病房
版权所有:辽宁省人民医院 ICP备案编号:备案申请中 技术支持:盘古网络 [定制网站]
温馨提示:任何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,网友、医师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
请谨慎参阅网站信息,本站所有资料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